1、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2、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资料图片)
3、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4、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5、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6、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7、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8、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9、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10、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11、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12、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13、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14、 读后感以“感”为主。
15、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16、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17、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18、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19、 六、要审清题目。
20、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21、? 七、要选择材料。
22、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23、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24、?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25、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
26、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27、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28、?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29、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30、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31、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32、 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33、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34、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35、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36、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37、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38、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39、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40、亮明基本观点。
41、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42、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43、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44、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45、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46、"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47、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8、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49、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50、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51、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52、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53、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54、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55、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56、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7、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58、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59、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60、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61、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62、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63、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64、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65、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66、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67、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68、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69、 例文:三国演义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吧,什么,不熟悉?不会吧,那我就告诉你吧。
70、此乃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现在知道了吧?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71、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
7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
73、连年混战,弱肉强食。
74、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
75、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
76、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
77、曹操死后,曹匹称帝。
78、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79、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0、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由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和说唱故事,吸取《三国志》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
81、《三国演义》是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它描写战争的艺术非常高超。
82、全书写上百次各种类型的战争,但都不相重复。
83、从单刀匹马的厮杀,到千军万马的混战;从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到营帐里的用计设谋,写得有虚有实,有粗有细,各具特色。
84、小说不但写出了战争的壮烈紧张,而且在金戈铁马的争斗中,又不时穿插描写大江明月、饮酒赋诗、山林贤士等抒情场景,从而使故事有紧有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85、能够把战争写得如此有声有色,千变万化,并通过战争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
86、在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周瑜等人,差不多是老幼皆知。
87、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88、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89、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
90、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
91、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他们的行为和道德品质无不引发了读者的爱憎。
92、 《三国演义》七十余万字,结构宏伟,人物众多,情节错综复杂,小说中描绘的那些大事件,都是合乎历史真实的。
93、但《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书,而是一部文学巨著。
94、它是在对历史事件选择、加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虚构,来编织情节和塑造人物的。
95、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象桃园结义、古城会、三顾茅庐。
96、借东风、群英会、空城计等几乎是家喻户晓。
97、在中华文学史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长篇巨著一样,都是长期深受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
98、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99、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是一扇门,推开它,人生的奥秘尽在其中。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