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以企兴“链”,以“链”兴“群”。各地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时,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链主”企业,希望发挥其头雁效应,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培育“链主”企业并非“播种就一定有收获”,但也不是“可遇而不可求”。以实体经济为“看家本领”的江苏,应发挥现有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在“链主”企业的培育中脱颖而出。
先厘清概念,再精准施策。“链主”企业一定是行业龙头企业,但行业龙头企业不一定担得起“链主”的角色。有的企业,其所在产业链不够长,或者企业虽体量大,却在价值链上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就很难为产业带来质的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在延链、锻链上下功夫,推动传统行业向先进制造业跃升;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创新要素的聚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孕育一批一流的大型企业。
“育土”须有耐心和恒心。近年来,我省将产业集群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结合,从率先提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到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全链提升的江苏制造,已锻造出不少产业“金链条”。应看到,打造产业集群犹如“滚雪球”,开始阶段不必追求高速度,而是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多做调布局、优结构的工作。各地应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港湾效应”,打造企业抱团应对外部风险的“避风港”、产业驶向更广阔市场的“补给港”和要素聚集的“引力场”,保证“产业雨林”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
“育土”完成,“大树”长出,“链主”企业是不是自然就出现了呢?也不一定。“链主”企业不仅要自己发展好,更要有意愿、有能力带领大家一起好。有的龙头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有疑虑,比起联合研发更倾向于自研,比起引领行业更愿意加固自身“护城河”。这说明,营商环境的某些领域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若是产业发展的“土壤”板结一块,企业圈地自封,就很难为产业链带来质变。
解决这个“临门一脚”的问题,就需要用“有形的手”来“松松土”。相关部门应正视龙头企业的疑虑和诉求,创新管理机制,搭建融合桥梁,在人才、技术、平台、资金等方面提供“1+1>2”的可能性,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意愿和能力。比如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揭榜挂帅”创新机制,建立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联盟,引导企业设立、参投产业基金等。各地各部门应不断适应新的形式、回答新的命题,在“育土”和“松土”中展现担当作为,为培育更多“链主”企业提供有效支持。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关键词: